時近中午,上百個演出團體開始從市政廣場沿著城區的一條主街行進表演,街道上由大、中學生扮成的小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沒,孩子們嬉戲打鬧,不時互拋彩紙屑。
此時的班什城人聲鼎沸。“憨人”們在市政廳門前,踏著舞步,圍成兩個圓圈。遊客也紛紛向市政廳前匯合。祝福聲、歡笑聲和震耳欲聾的鼓聲遙相呼應。
下午3時,在鏗鏘明快的鼓樂中,“憨人”們頭戴1米多高的白色羽毛帽,右臂挎一個裝滿橘子的柳條筐。他們把筐裏的橘子拋向人群,人們相信“憨人”拋出的橘子是吉祥物,打到誰身上,誰在這一年就能平平安安,萬事如意。霎時間,廣場上,大街小巷裏,到處橘子橫飛,鼓樂聲和歡呼聲響成一片,整個班什城沉浸在狂歡之中。
舞蹈者在中提琴和鼓的傳統樂曲中表演一系列奇異舞步,包括長年保留的節目--叫作""吉勒""的舞蹈。待到五彩繽紛的焰火照亮夜空,大廣場上又跳起了吉勒舞,慶祝活動也就達到狂歡節頂峰。班什的狂歡節是一種真正的民族節日,參與者都是自發的,而且樂於提供財力支持。該城居民對這項慶典深感驕傲,並全心致力於保存狂歡節的傳統音樂和舞蹈,以及工藝、服飾、道具的製作技術。
有證據證明從中世紀起班什狂歡節每年都舉行。特別的面罩及其附件,紅色、白色和黑色服裝,帶有美麗的鴕鳥羽毛帽子,有趣的服裝舞會,都是班什狂歡節的象徵。舞蹈家在提琴和鼓激情演奏的傳統曲子中跳舞、歡慶。班什的獨特的狂歡節
街上響起急促的鼓聲,和著短笛吹出的《晨曲》。穿戴整齊的“憨人”出發,挨門挨戶尋找同伴。他的身後,除了幾位敲鑼打鼓的樂隊成員,還跟著幾十位親朋好友。
之後,在鼓樂手的引導下,“憨人”們走街串巷進行表演。他們身體保持垂直,踩著鼓點的節拍,雙腳用力跺地,旨在驅魔;同時,雙手尤其是拿著小柳條的右手用力擺動,以驅趕冬日的寒意。
鼓樂聲中,以社區為單位的“憨人”隊伍從城市的各個街道匯集到一起,與逐漸增加的遊客一道,燃起整個城市的激情。
9時,“憨人”們戴上架著一副綠色小眼鏡的專用蠟質面具,唇上左右兩撇須尾上卷的鬍子顯得很滑稽。他們邁著一貫的舞步走進市政府大廳,參加頒獎儀式。那些扮演了25年、40年及50年的“憨人”榮幸地接受市長頒發的紀念獎章,並博得觀眾的歡呼和掌聲。